|  教学工作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工作 > 专业设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时间:2023-04-21 来源:欧文艳

 一、专业简介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1999年设置,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近650名。

  本专业自2001年招生,学院现有教学实验室及相关的科研实验室4个:机械基础实验室、机械工程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达2200多平方米,拥有加工中心、注塑机、三座标测量机等一大批较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可以承担机电一体化产品与装备的设计开发、机电传动控制、设备与生产过程中的智能检测与监控、机电产品及塑料模具的CAD/CAM、参数化设计及CAD二次开发、注塑成型Moldflow分析优化等工作。软件方面,本专业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团,硕士以上比例100%;多位教师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

二、专业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是学院“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宁波市优势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以适应浙江省、宁波市及慈溪市的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优化结构,与家电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工业机器人等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重点发展数字化研发设计和制造过程的智能控制,以工程硕士学位点建设为最终增长点,做强应用性学科,不断提高学校在慈溪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程硕士学位点建设”的智能制造学科建设工作体系。

学院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探索和实施“平台+模块+拓展”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产业+企业+专业群”的校内外专业素质拓展平台构建,即搭建以产业链导向的多专业共享平台,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多样化,课堂、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多方联动,紧跟生产实践的新技术嵌入式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实务能力。

教学模式改革上形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本专业三年级开始每学期由一个项目或总整课程来主导教学过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制工艺工装夹具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模具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这种培养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参与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面向产业开设了机械电子工程和模具设计制造两个大模块,面向企业和岗位开设了生产工艺控制、CAD/CAM、家电制造、测控、机电产品营销和数控技术等拓展模块,以职业和岗位为导向,对接地方行业、企业需求,推动专业综合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及时快速响应社会需求。

三、专业主要课程

专业基础课:工程图学基础(国家一流课程)、工程设计概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机械精度设计、控制工程基础、生产与制造系统等。

机械电子模块方向专业课:机电模块专业课程设计、数控技术与编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单片机控制技术、测试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模具制造模块方向专业课:模具模块专业课程设计、模具制造技术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与制造、注塑模分析与优化、模具机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四、专业建设成果

机械专业教师承担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厅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主编的“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先后承担了省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得宁波市高等教学成果奖五项,国家一流课程一门,宁波市智慧建设课程三门。在学生科技活动方面,近年来我院积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5年来共获得省级以上的奖项16项,其中浙江省挑战杯三等奖1项,浙江省机械设计竞赛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获得全国CAD技能等级考试证书23人/次,大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五、就业前景

近年来国家振兴实体经济的步伐在加快,由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全国每年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在500万人左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目前,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制造业人才,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近三年实际就业率均达98%以上,毕业签约率位居同类学校前列。

企业对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装夹具设计、数控编程、质量检验上。它们不仅需要一大批首岗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生产一线操作型高技能人才,也需要大批掌握工艺实施能力、具有多岗适应能力的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型高技能人才,并在职业操守、人文修养等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适应对中小企业的技术与管理要求。